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和時下熱火朝天的瓷器、書畫收藏相比,篆刻印章收藏似乎顯得曲高和寡,高深莫測。其實,只要加強相應(yīng)的文史修養(yǎng),了解印章的歷史、制度、流派,增加對各類印材的感性認識,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難事。日積月累,聚印成譜,肩負一個藏印家的稱謂決不是幻想。
識篆字 養(yǎng)底氣
歷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為標準,前有大篆、金文、甲骨文,后有秦篆、漢篆、繆篆、鳥蟲篆等,都能在小篆里找到聯(lián)系,因此小篆是鑒賞者首先應(yīng)該了解和掌握的。其實篆字不過是古人的平常字體,因為時代變遷才使它演化成了現(xiàn)在人們?nèi)粘鴮?、閱讀的字體,但印章印文,特別是閑章、書畫用的藝術(shù)印章,卻始終習慣沿用古人的篆體。
鄧石如《意與古會》
明清以來的印文特征比較復雜,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文人篆刻運動產(chǎn)生了許多流派,而他們對印文的處理又有一套復古與創(chuàng)新的藝術(shù)手段。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為眾多收藏門類里較為瀟灑、較引人癡迷,也較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。筆者從多年來的藏印實踐深深體會到,要把握明清印章,熟悉流派和名家個人歷史特征是基礎(chǔ),熟悉存世印譜和現(xiàn)存實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煉就一雙鑒印利眼的較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識包漿質(zhì)地
“包漿”是指器物長期接觸空氣而氧化所產(chǎn)生的一種光澤。明清印章少則也有近百年的歷史,其舊氣特征包漿應(yīng)十分明顯,俗稱舊氣包漿開門(“開門”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)。 印章質(zhì)地是指印章的用材。較初以銅為多,從傳世的戰(zhàn)國官私印中看,主要是銅質(zhì)的,亦有少量玉印與石印。秦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,較多見的仍是銅印,間有玉、金、銀、鐵、鉛、水晶、滑石、陶泥等。隋唐至宋代,印型漸大,一般官印仍是銅質(zhì)。宋始出現(xiàn)用瓷做官印的。私印印材發(fā)展較快,取材更廣,許多新興材料應(yīng)運而生,如黃楊、檀香、竹根、瑪瑙、琥珀等,但較普遍的,元以前是玉、牙、角,明以后則是花乳石?;ㄈ槭琴|(zhì)地不十分堅硬、脆柔細膩、易于鐫刻的葉臘石科的總稱。我國許多地方均出產(chǎn),因地得名,品種繁多,主要有青田石、壽山石、昌化石等。浙田石佳者半透明,世稱“凍石”,并有“燈光凍”、“魚腦凍”、“封門青”等各種名品。
青田
壽山石產(chǎn)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,分田石、水坑石、山坑石,有名的石材有白芙蓉、白高山、白旗降等優(yōu)良品種。其田石系列中黃色的,世稱“田黃”,較為名貴。
田黃
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,青漿中帶紅斑紋者,色如雞血的“雞血石”,亦是石中貴族。以上三處印石自明清以來產(chǎn)量較大,也較為有名。 傳世明清印章,歷經(jīng)摩挲,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征明顯,傳世包漿開門,入手時一目了然。有些作偽者用氨水清洗,或用水煮、火烤、浸泡藤黃水等等來制造舊氣。一般情況下,建議用溫水或牙膏涂抹清洗一下,待它晾干后,再進行細致觀察,比較容易識破。
雞血石
復制成功
×